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中国第一座皇陵 秦始皇陵究竟有多神秘?

所属分类:时事聚焦    发布时间: 2022-12-19    浏览次数:636


秦始皇陵远眺

百戏俑坑

百戏俑坑出土的青铜器

百戏俑坑的无头陶俑

铜车马(组图)

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从他登基那一日开始,这位横扫六合,有着大一统梦想的帝王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寝。《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从13岁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寝,直到50岁病死还没有完工,秦二世又继续修建了两年,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逼近骊山,才被迫草草收工,整个陵园修建时间长达38年。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向公众开放。

一位千古帝王,用38年时间,给自己修建了陵寝,给2000多年之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秦始皇陵规模之庞大,内涵之丰富,着实令人惊叹。在系统了解秦始皇陵之前,记者和大多数人一样,熟知的是兵马俑,然而系统了解之后才知道,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不仅有兵马俑,更有地上地下文物无数。这里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的多彩结晶,更是中国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华章,其精湛的工艺水平,让今天的人们都为之折服。隆冬时节,古城西安寒意深深,秦始皇陵在这个季节寒意更甚,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遗产管理部主任任浩东和李琳、李潭漪两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

秦始皇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帝王陵寝

骊山,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景色优美、环境优雅。山体呈优美的弧形展开,渭水犹如洁白的飘带从北面流过。秦始皇安眠在此,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发生在此,这里还是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的重要见证地。而秦始皇陵就处于骊山脚下,渭水之滨,山环水抱之中。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岁继承王位后,便开始修建自己的万年吉壌——丽山(秦始皇陵),嬴政时期的历任丞相作为整个陵园工程建设的设计者和督造者,负责秦始皇陵的建设。史书记载,陵园建设最多时征用民工超过了七十余万人。直到公元前208年,经过38年的修建,成为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功能完善、气势不凡的帝王陵寝。对后世帝王陵墓的修建具有开创性的引导作用。任浩东向记者介绍,秦始皇陵是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集中反映了秦代在建筑、雕塑、冶金、装饰、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对秦汉社会、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秦始皇陵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秦始皇陵保护区占地面积达45.69平方千米,其中,文物核心区占地面积2.13平方千米,文物密集区接近20平方千米。秦始皇陵布局缜密、规模宏大,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经过40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小不同、内涵各具特色的各类陪葬坑、陪葬墓,出士了包括秦兵马俑、彩绘铜车马、百戏俑、青铜水禽等在内的重要文物5万余件。

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记者注意到,如果不是那巨大的封土堆,经过绿化和整修的陵园仿佛一个郊野公园,虽然时值隆冬,但丝毫不难看出,春夏这里的郁郁葱葱。在秦代,秦始皇陵是因山名而叫作“丽山”,陵园也就叫丽山园。1958年,在秦始皇陵以东安沟村出土了一件容器——铜锺,它的底部刻有“丽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的铭文。后来,秦始皇陵陵区又发现了许多刻有“丽山园”铭文的文物,如“丽山园”陶瓷器盖、“丽山莤(sù)府”陶盘及“丽山飤(sì,通“食”)官”的陶瓷器皿等。这说明,在秦代,秦始皇陵园的官方名称叫丽山园。汉代以后,人们淡忘了它的正式名称,慢慢地就称它为秦始皇陵。

“事死如事生”

陵园规模及建制令人称奇

有学者说,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陵园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以封土为核心,秦始皇陵建有呈“回”字形的内外两重城垣,城垣四面设置高大的门阙,形制为三出阙,属天子之礼。宏伟壮观的门阙和寝殿建筑群,以及众多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构成地上、地下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态,而这种形态,显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和都城格局。不过众所周知,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秦始皇陵并没有发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发掘。

目前已建成9901遗址展示厅、0006遗址展示厅以及铜车马博物馆,其中9901遗址展示厅和0006遗址展示厅于2011年9月对外试开放,铜车马博物馆已在2021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任浩东告诉记者,考古专家经过多年勘探,发现陵园布局的突出特征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两条轴线,内、中、外三个层面布局。一个核心就是秦始皇帝的陵墓,两条轴线包括一条南北向轴线和一条东西向轴线,南北向轴线以秦始皇陵封土为中心向南北延伸,通过内外城墙上的南、北门形成一条南北向轴线,东西向轴线是以秦始皇封土为中心,向东西伸展,通过内外城墙上的东门、西门、司马道等构成一条东西向轴线;三个层面,内层指内城以内的区域,中层为内外城之间的区域,外层为外城以外的区域。

内城中部有一条东西向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区和北区,陵墓封土就位于内城的南区。围绕陵墓封土有两处重要陪葬坑,一处在封土正西侧,那里出土了两乘青铜车马,就是举世震惊的铜车马;另一处是封土西南侧约50米处的陪葬坑,考古编号K0006,那里出土头戴长冠的袖手俑和御手俑共12件,可辨认马骨24具,以及木车残具一处。关于这处陪葬坑的命名,学术界尚有争议。

除了铜车马博物馆和0006遗址展示大厅,丽山园内向游客开放的遗址展示厅还有9901遗址展示厅。李琳告诉记者,该遗址出土青铜鼎一件,陶俑三十余件,大多数陶俑仅穿小短裙,其余部位裸露,专家考证,这应是秦代娱乐文化生活的反映。

整个丽山园最显眼的就是高大的封土,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半部,从封土北边沿中部侧量高约51.3米。封土下便是地宫,是安放秦始皇帝棺椁的地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代替水表示江河大海,而专家们也惊奇地发现,在封土的中心有一个面积约12000平米的强汞异常区,推测是地宫中人工埋藏的水银挥发而残留在封土中的。

震惊世界的发现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周围,有无数大大小小的陪葬坑,然而最知名的就是兵马俑。秦始皇用几十年修建了庞大的地下宫殿和陵寝,还原了他的帝国军队,他大概永远不会想到,两千年后,最先与后人见面的会是他的地下军团。

兵马俑坑的发现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的时候,无意中挖出大量陶片及青铜兵器,后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挖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2000多年的宝藏——兵马俑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在已发掘的三座兵马俑坑中,一号坑是规模最大的。展现的是秦代的战车和步兵军阵。二号坑是一个由多兵种混编的联合军阵,包括有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1994年10月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外开放。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面积520平方米,经专家推断,认为是统帅一、二号军阵的指挥部古称“军幕”。三号坑共出土一乘木质战车,68件陶俑以及34件武器。

兵马俑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俑坑内共埋藏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木质战车百余乘,俨然2000年前庞大的地下军团。坑内埋藏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到1.95米,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梧,体态匀称。陶俑又按兵种的不同分为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俑、将军俑等。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其场面宏大,队列整齐,威风凛凛,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

这批兵马俑在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身材高大,装束、形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兵马俑坑内还出土有数以万计的青铜兵器,包括剑、矛、戟、铍、戈、弯刀以及弩机、箭镞等。虽埋于地下2000多年,依然锋刃锐利,光亮如新,被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彩绘铜车马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其中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它重现了秦始皇铜车马銮驾出巡的真实面貌,被誉为“青铜之冠”。其巨大的青铜造型创造了古代冶金铸造史的奇迹,不仅再现了秦始皇帝銮驾的风采,而且展示了古代车马的系驾关系和古人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其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正式陈列展出。两乘彩绘铜车马此前在位于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内对外展出,2021年5月,铜车马被运抵丽山园内新落成的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展出,李潭漪告诉记者,新的铜车马博物馆可以解决现有展厅狭小的问题,有效缓解铜车马展厅的观众拥堵,更好的体现铜车马的重要价值。

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0年,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陵园的范围大小是指秦始皇陵外城垣向外扩大20米以内的范围,南北长约2250米,东西宽约1025米,占地2.26平方千米,也就是陵区内用青灰色的围墙圈起来的范围。陵园发现内外两重城墙遗址,为保护夯土城垣,展示昔日绵延、壮观的城垣墙体,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内城垣标识展示工程,对城遗址采用“整体低墙垣,局部高墙垣”的地面标识展示。城垣遗址仅存于地下的,采“低墙垣”展示,用夯土标识城垣;地上尚留存墙垣遗址的,采用“高墙垣”展示,在遗址顶部和城垣断面,覆盖200一500毫米厚的素土,并种植狗牙根草,使游客在参观秦始皇陵时可直观看到陵园内的城垣。

任浩东向记者介绍,按照“一院多馆”的发展思路,秦始皇帝陵园内将逐步构建起一个整体展示秦王朝风貌的公共展览体系,使其成为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场所及环境优美的公众休闲场所。遗址公园的宗旨是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强调文物遗址本体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兼具公园休闲、旅游、生态环境的功能,使绿化面积不少于遗址公园总面积的90%。园内以原有的石檀、柿子树为基础,规划性地栽种一些乔木、灌木以及花草等浅根系植物,形成条块绿化区域,使之成为集考古勘探、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遗址展示、参观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性遗址公园。“通过对秦始皇帝陵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我们将担负起存续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到2025年,对标创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馆’,深化改革发展,形成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一院多馆’空间格局凸显,考古阐释、科学研究、综合管理、公众服务和文物管护能力全面提升,在博物馆发展、文物科技保护平台搭建、大遗址保护利用、对外交流合作、保护管理团队构建方面精准发力,融合发展,创新转化,在推动博物院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成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的强劲核心,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力推动者。展望 2035 年,秦始皇陵保护展示利用格局更加巩固、体系更加完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全面阐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成,实现保护管理现代化,展示利用系统化,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引领示范全国;遗址博物馆空间设施更加优化,展陈传播多样化、科技化、专业化,高质量守护中华文明标识,汇聚发展动能。”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